周勃通过贿赂掌管皇帝节符的官员,成功拿到符节实盘股票交易配资,然后骗吕禄说皇帝派他掌管北军,要求吕禄交出北军的将军印。吕禄信以为真,毫不犹豫地把将军印交给了周勃。
然而,如果吕禄真有叛乱之心,岂会乖乖地听从“皇帝”的命令,把将军印交给周勃?再者,吕产作为丞相,掌握着南军(即禁卫军)的兵权,若他有作乱之意,卫尉绝不可能拦住他。更重要的是,当刘章带着千兵冲进宫内要杀吕产时,吕产并未采取任何反抗措施,只是选择了逃跑。如果吕产真要叛乱,岂会没有任何预先布置?
从这些细节可以看出,吕禄和吕产这两位诸吕家族的核心人物根本没有叛乱的迹象。那么,所谓“诸吕为乱”的说法又从何而来呢?
吕禄不仅是北军将军,还拥有赵王之位,而吕产则是丞相兼南军将军。两人都处于西汉权力的巅峰,分别掌握了大量兵权,且皇帝与他们关系亲近,吕禄的女儿还为皇后。两位如此显赫的人物,为什么要发动叛乱呢?即使吕雉当时权力强大,也没有表现出自立为皇的意图。
展开剩余76%因此,从当时的政治格局来看,吕氏家族已牢牢掌握了军政大权,根本没有理由去挑起动乱。毕竟,乱之后,他们自己也会被推翻,岂不是得不偿失?
实际上,西汉朝廷的政治格局主要由三个集团主导:以吕产和吕禄为首的外戚集团,以周勃为首的军功集团,以及以刘襄和刘章为代表的刘氏宗室集团。在吕后在世时,吕氏外戚集团占据主导地位。吕后为了增强吕氏家族的权力,曾考虑封吕家人为王,但因刘邦与军功大臣有过“白马之盟”——即非刘姓者不能封王,非军功者不能封侯——这一计划被限制。
因此,吕后决定采取平衡策略,先封几位刘氏宗室的人为王,再封吕家的人为侯。这样的做法有效地让军功集团和刘氏宗室都无话可说。
然而,吕后心里十分清楚,军功集团的权力日益膨胀,迟早会威胁到吕家的利益。为了避免这种局面,吕后安排吕产和吕禄掌控长安卫戍部队和禁卫军的兵权。而周勃作为太尉,掌管国家的军事事务,显然不满这个安排,因为这意味着他兵权的削弱,甚至陈平的行政权也遭到削弱。
吕后去世后,军功集团便开始寻找机会恢复他们的权力。他们早已为此做好准备,并通过灌婴等人安排了兵力,以便在适当时机发难。
至于“诸吕欲为乱”的传言,最早是由刘章传出的。刘章的妻子是吕禄的女儿,而刘章当时正在为自己的兄长刘襄争夺皇位做准备。他故意散布这些谣言,目的是给刘氏集团和军功集团提供一个发动政变的理由。
刘襄发动政变的名义是“铲除诸吕”,但他的实际目的是夺取皇位。刘襄在告诸侯王书中虚构了“诸吕擅权,聚兵严威”的情况,称吕氏家族的权力已经危及到刘氏的统治。然而,历史记载中并没有任何证据证明诸吕有作乱的打算,司马迁在《史记》中只提到“诸吕欲为乱”的说法,也只是推测,而没有确凿证据。
事实上,诸吕并没有任何反叛的迹象。即使在他们被要求交出兵权时,他们也只是暂时没有做出决定,并没有采取任何极端手段。刘襄和刘章兄弟为了夺取皇位,采取了利用这些谣言的策略,最终通过周勃和其他人的合作,成功发动了政变。
然而,这场政变并没有达到他们的预期。周勃等人推翻了诸吕,但新皇帝刘恒的政治手腕远在他们之上。刘恒即位后,对周勃保持警惕,多次敲打他,提醒他不要再图谋不轨。最终,周勃的势力被逐渐削弱,他也意识到自己再也无法像以前那样为所欲为。
周勃与刘襄等人合作,策划了一场血腥的政变,但他们并未能完全掌控局面。刘恒通过一系列政治手段,成功稳住了自己的权力,最终使得周勃等人的政治野心无果而终。
发布于:天津市华林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